【团队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导师团队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大气科学”,江苏省优势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平台,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开展引领性科学研究,攻克大气污染防治难题,为国家培养大气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已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05名,其中2人已成长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为我国环保、气象及教育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管理和教育人才。
团队现有核心成员教授6人,组成如下:
廖宏,团队带头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科技人才;
盖鑫磊,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胡建林,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
郭照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青蓝工程”高层次人才;
马嫣,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周宏仓,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先进事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导师团队倾心研究生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学术追求矢志不渝,立德树人鞠躬尽瘁。
为人师表 桃李满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团队中的每位导师的行政事务及教学科研工作都异常繁重,但他们坚持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对待学生,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团队带头人廖宏教授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江苏高校唯一入选者),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她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认为“能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一代代传承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们的学科才有未来。”廖宏教授的课题组创造了一个记录,指导的研究生读博率达100%。今年读研二的代慧斌同学说:“廖老师从没有强求我们读书,但是大家都非常自觉,我们不能辜负这么好的老师。”学校成立龙山书院。开展书院式培养后,廖宏教授也相应组建起一支9人的教学团队,从模式、观测、实验全方位讲授《大气化学》。
胡建林教授,2020年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的课题组reach拥有自己的队徽、队旗、文化衫和微信公众号。作为导师,胡建林是课题组的主心骨,他坚持通过组会和单独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除了科研和开组会,爬山、跑马拉松也是这个小团体的经常开展的活动。在学生眼里,胡老师严于律己,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人,对学生尽心尽责,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他都是学生们的榜样。
郭照冰教授,历任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主持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讲授《污染防治新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及江苏省金奖,他本人也被评为2020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育人”先进个人。
马嫣教授,29岁成为教授,34岁担任博导,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很忙,但总能抽出时间给学生单独辅导,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感觉‘萌萌哒’!” 这是学生眼中的马嫣。她每天工作15个小时,科学研究放眼国际,教育管理井井有条,好似一个“闪耀的多面体”,在许多不同维度中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散发着充满光和热的正能量。
“周老师谦逊随和,是我心中的好导师!”周宏仓教授的学生小姜同学这样评价这位团队导师,“他十分注重引导我们进行创新性和主动性学习,既授以鱼,更授以渔。”小姜同学从一所本三院校毕业后进入周教授的课题组。三年时间实现蜕变,其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同年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赴法国深造。
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已累计培养博士生23名,其中2人已成长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硕士生105名,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项、江苏省微课竞赛一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项目6项,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st letters年度最佳论文),毕业生既有被哈佛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录取深造,又有环保、气象及教育行业的佼佼者。
时代所需 服务社会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好“三个攻坚战”,污染防治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大气环境导师团队正是这样一支团队,始终心系大气污染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催生了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画卷。
团队之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导师团队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主攻研究方向,在重大项目申请和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攻关。廖宏教授牵头申报并成功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教科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导师团队成员近五年获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青年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2项、集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主持国家级项目总经费约1.5亿元,为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环境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要破解环境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廖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及协同控制策略”被国家相关部委肯定,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基于该成果撰写的咨询报告获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廖宏教授领衔起草的有关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决策咨询报告受到省政府领导肯定。此外,由廖宏教授领衔完成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转型出关需打好生态攻坚战》决策咨询成果被中央党校采纳,并汇编集结成册。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为地方政府提供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已连续三年为南京市pm2.5和臭氧达标规划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南京市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给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讲课,授课共计100余人次。“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盖鑫磊教授在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应用,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马嫣教授、盖鑫磊教授等作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监测和保障专家,参加大气环境强化观测及专家会商,助力“绿色”青奥,在赛会结束后获得了青奥会环境保障与应急指挥中心的特别感谢信。胡建林教授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参与2018年、2019年上海“进博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郭照冰教授7项专利在企业实现技术转让,获批经费805万元,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国际视野 不懈探索
大气环境导师团队具有十足的“国际范”,团队成员均具有国外著名学府的留学背景,多人在国际组织任职,担任多个国际期刊责编或编委,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emospher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组织大气污染相关研究专刊,在agu,jpgu等国际会议组织专场,推进国际合作,为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廖宏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领域国际领军科学家。曾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负责国际相关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目前正参与撰写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她作为哈佛大学geos-chem模式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于2017年促成哈佛大学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成立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哈佛大学每年为南信大培养4名博士生和博士后。此合作在2018年“双一流”建设推动会上获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点名表扬,也获得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
盖鑫磊教授未满27周岁就取得了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两个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大气与环境。2014年回国后,成为首位依托南信大获批的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学院首位江苏省科技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中印大气科学家协会(ciaas),促进中印两国科学家在大气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合作,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马嫣教授先后于雷丁大学和美国德州农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工作。2008年来我校工作后,开启了南信大与雷丁大学的合作,推进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到雷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推动学校首批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 20联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团队成员与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德州农机大学、加州大学、雷丁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长期合作,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牵线搭桥。
志存高远,砥砺前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导师团队将继续秉持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在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用实际行动阐释“师者”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