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求索教育之旅,夯实平凡人生 —江苏教育新闻网-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 热门专题 >  > 双十佳评选 >  >  > 正文

王利平:求索教育之旅,夯实平凡人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王利平,男,1960年11月生,常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科(术)带头人。曾任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给排水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法制立法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从事高教工作已37年,主讲本科生课程10多门,研究生课程4门。主持和承担研究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市级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近20项,多项成果已被应用于工程实际,并取得良好效果;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8篇;获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持承担省市级教学研究课题12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0项;主编出版教材5部,主审教材1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各类奖励18项;获江苏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1篇,研究生科研实践大赛一等奖2项。先后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

  37年的教育生涯,王利平教授始终坚守初心,用炽热的育人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目前已培养毕业的研究生达50余人,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不忘初心,用心引领研究生走进科研的大门

  在探索知识的路程上,王利平老师从未停歇,自年少时的懵懂到如今风度翩翩的学者,从走过的人生漫漫长路中逐步摸索,在“以博大的胸怀与人相处,以严谨的态度从事工作”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履历,也实现了自己年少时为国奉献的理想。

  对于初进团队的研一学生来讲,缺少科研经历,存在较多顾虑。纵使有想法,也只是空想,畏难心理严重,王利平老师通过自身求学奋斗的经历,在组会上讲授“追求科学”的道理及成功的典型事例,增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严谨的探究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对每个进入团队的同学深入了解情况,发掘每个同学的特长,积极主动找有心理负担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迷茫期,克服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走上科研的道路。导师很贴心,担心有的同学在组会上不愿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特制定了《团队课题组研究生工作手册》,从团队管理制度、团队建设及能力提升、组会及学术交流、成果及科研伦理、思想及工作汇报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每两周提交一份学习工作小结,每学期末提交一份学期工作总结。对研究生的工作总结进行仔细地评阅,然后对症下药,更好有的放矢组织开展学习及科研工作。

  严谨治学,用行动带领研究生筑牢科研的基础

  “术业有专攻确实没错,但是必须要有基础而广泛的知识体系来做支撑,就像一位大厨,在最初的时候也需要学习刀工、配料、火候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好的基础做支撑,那他也不会成为一名匠人。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博而多学,打好基础,树立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实践的求知精神。”,这是王利平老师对研究生开始科学研究工作的中肯寄语。希望同学们尽快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从基础做起,耐得住寂寞,磨练自己的科研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久而久之,同学们觉得有人生追求目标并为此奋斗是件特别美好的事,也不负自己的青春芳华,同学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节奏专注于学术和科研。曾记得在炎热的夏天,研究生为导师送去饮料,当下班的时候王老师忙完了管理工作,开始对研究生论文的修改和指导,而桌上的饮料还没有动过一口,嘴唇干裂也浑然不知,同学们被导师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严谨治学、愿为人梯的精神所感动。更为可贵的是在同学们忙碌于科研之余,导师和同学们一起举行文体活动,鼓励研究生专注于科研之余,注重身体的锻炼,思想修养的提高,让同学们体会到工作和生活这对“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苦中作乐,是导师教给研究生的一种别样生活态度

  研究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难免有起伏,尤其是一开始做科研,有的学生觉得课题开展困难,实验室条件跟不上,羡慕别的实验室设备完善,经费充足,对自己的实验没有信心和动力,导师就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当时自己做实验只有一张实验台,硬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实验,越是这样越是能发现问题和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利平老师还幽默送上励志育语“搞科研别人啃肉我们啃骨头,骨头还是比肉有营养的。”,激励同学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王利平老师正是因为与同学交流颇多,能够理解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才能够凝聚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带领团队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成就,很好地诠释了“责任”的校训。

  民主导师,是研究生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真心呵护、宽严适度,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王利平团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体会。一直以来,王老师对学生始终坚持成才的标准,要求严格,学生中有的惰性较强,养成了散漫习惯,有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差,他不怕引起学生反感,更加严格要求,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急躁情绪,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研究生假期做实验,学校有多个食堂不开门,加上天气炎热,吃饭很不方便,向来生活节俭的王老师自掏腰包,为学生安排必要的工作餐。有时遭遇下大雨不便吃饭,王老师冒雨来办公室叮嘱学生在办公室叫外卖,不能为了省钱冒险骑车淋雨,而是给大家报销雨天就餐费用,特别在疫情期间,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方便就餐,他对学生们的生活进行了用餐补贴。他讲:为了保证研究生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学业,值得。王利平老师不仅把学生们当朋友,带领组织学生们开展有意义的运动,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兴趣,更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冬季极端雨雪天气,就叮嘱学生不要骑车,走路要注意防滑;学生做实验晚了,担心学生的安全,让学生结伴而行,到宿舍报平安,如有学生忘了报平安,老师会到点打电话询问;学生生病,久治不愈,王老师亲自开车接送,找认识的医生帮忙看病,并叮嘱学生养病期间的注意事项。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他的身影,鼓励帮助度过难关,不图回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全部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们常说“导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对科研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导师的引领和无数次的鼓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关心,才使得我们安心走上科研之路,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每每提及王利平教授,研究生们总是面带笑容,抢着说,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骄傲。

  砥砺前行,携手带领研究生斩获丰硕成果

  “多思则明,多学则精,多问则博”,这是王利平老师从事教育工作37年的感悟。同学们的眼中,王利平老师是个工作狂,对自身要求极高,经常早出晚归。当接近下班有学生来找他,他从不因为快下班而推脱,而是耐心倾听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认真的指导,不轻易否定学生们的想法。即使周日和节假日在办公室都能随时看到王利平老师的身影,他在办公室耐心审稿、撰写和批阅资料。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们自然而然也关心着老师。据王老师的学生回忆,有一次老师做手术住院一周,他们都浑然不知。期间学生在qq和微信上留言,老师从医院赶回办公室,像往常一样面带微笑,解答学生的问题。直到第二周,同学们看到老师的出院报告单才知道老师住院的事,深深被老师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学生们关心老师,多次叮嘱老师术后多休息,多喝水,可老师总是微微一笑,说着小手术、不碍事,接着继续指导同学们的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深感老师有多辛苦和伟大。王利平老师这种父爱式的教育和轻伤不下火线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个学生,团体更有活力和干劲。正是在导师的感召下,研究生团队学习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公开发明专利18项;主持承担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6项,连续2年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获得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给排水研究生实践创新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团队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正因为优异的成绩有多名同学被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一些同学作为选调生进入政府部门进行工作。王利平老师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申请王老师研究生的学生都络绎不绝,往届毕业的学生也经常会回到母校看望王老师,这充分说明了王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品格。即使学生毕业了,王老师始终挂念着他们,通过走访调研、学术交流、返校相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关心每个同学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学生倍感温暖。相信在“父亲般导师”的培养下,王利平教授团队的学生无论是走上社会还是走上科研,都将以认真的态度,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并以谦虚的品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完成无悔的漫长而又充实的人间之旅!

责任编辑:范文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 法律声明 |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技术支持:86381340。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