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跟我合个影吧。”“李老师,也和我们照一张。”……直到自己从教6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前几分钟,79岁的李吉林还被她的学生们抓着不放。他们簇拥在她身边,争先恐后地要同她说几句话、一起拍张照片——就像在读书时一样。
从1956年到2016年,拥有“儿童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诸多头衔的李吉林,最习惯的事情,还是这样被学生们簇拥着。虽说为了给李吉林庆祝从教60周年,各地的专家同行来了不少,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也专门代表市领导致辞,但李吉林最在意的还是学生,抓紧一切机会要和她的“孩子们”说说话。这些“孩子”,很多已经和她一样白发苍苍。
身为李吉林带的第一届学生,曹振南今年已经67岁了,但他坚持要来参加为恩师举办的庆祝活动。看着像往日一样忙碌的老师,他十分激动:“我都已经退休了,可李老师还坚守在情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的岗位上,太了不起了!”
从这样年近古稀的老人,到正是各界中坚的中年人,再到仍在跟随李吉林学习的青年教师们,近百名李吉林的学生出现在9月8日的庆祝活动会场,其中不少人是专程请假赶来。这些人中,有人追随老师的脚步也当了教师,也有人因为童年阅读、写作的美好回忆,成了媒体记者、出版社编辑。对他们来说,这位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李吉林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64届学生张晖,在50年后的今天仍能回忆起当初的日子:“我们上三、四年级时班里来了一对小哥俩,家里是行船的。李老师经常会问小哥俩,‘你们家的船来了吗?那我放学后来家访’。有一天,下着大雨,小哥俩赤着脚冒雨来上学,浑身上下都淋湿了。李老师去办公室拿来毛巾为他俩擦去雨水,表扬了小哥俩,还让全班同学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小哥俩冒雨上学校》。”早在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概念之前30年,李吉林已经开始了情境教学的实践。
经过随后多年的研究,李吉林一步步丰富拓展她的教育理念,将语文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拓展到数学等多个学科,并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在此基础上,李吉林和她的团队不但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相关研究成果还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融入情境教育的课堂,的确让李吉林的学生们在多年以后记忆犹新。一位学生回忆,当时小学语文课程中有一篇课文《你会爱上图里河的》,对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南通人来说,这篇散文中描述的大兴安岭,实在是太遥远了。“李老师在上课时带来了4幅画,随着李老师的生动讲述,图里河美丽的山、水、森林、溪流、花草……”直到几年前,这个班的花甲老人在李吉林家中聚会时,仍然能异口同声背起这篇曾经的课文。
虽然已近80高龄,李吉林仍能记起学生中的许多人,甚至还能拿出一两件他们的童年趣事和学生们一起说说笑笑。当一位学生送上自己绘制的国画《桃李满天下》作为祝贺老师从教60周年的礼物时,老师迅速叫出他的名字,“潘信安,到这儿来”,邀他一同合影留念。
除了学生们,李吉林的徒弟们也是她最钟爱的一群人。在通师二附60年,她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其中施建平、唐颖颖等先后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施建平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堂公开课,“那是《将相和》,20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电脑,光备课就备了六七遍,每一遍李老师都在上面做了详尽的修改。她白天很忙,有一次是晚上专门到家里来帮我改,一边改一边不断地抹风油精,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我想,她的想法就是为了让我树立自信,让年轻教师把第一课开好。”谈及往事,施建平难掩感动,“我刚毕业时住校,学校不供应晚餐,只能中午打饭晚上就着热水吃。她怕我身体出问题,特意帮我买了酒精灯,又怕我营养不够,还送来了鸡蛋……”话闸子一开,就很难合上,李吉林的每一位徒弟,在谈及老师的爱护与指导时,都会滔滔不绝。
对此,李吉林向记者表示:“做了60年小学老师,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对我这么热诚。我想,如果我随随便便地教,没有对学生全身心地倾注,这些孩子不会记得我。从教60年,来了这么多学生、徒弟,我的感慨很多,我是被他们感动的。”
(原载2016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第》第02版)
(本报记者 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