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时期开掘起,京杭大运河已奔流2500余年。它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着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实底色。
杭州第十四中学康桥校区,就位于古运河“收尾”的杭州拱墅区。近年来,持久而广泛的教育数字化变革与探索,为这所杭城高中优质发展、学生凤起龙腾铺就了新底色。学生、教师、课程、综评……校门、教室、场馆、宿舍……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宿管人员、学生家长……这些要素仿若不同水系,如运河般贯通勾连,融汇于杭十四中的“底层数字化”构架之中,共同构建起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的智慧校园系统。
识别一张“脸”,彰显数字化路径
在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联合采访现场,杭十四中师生展示了6个智慧校园场景: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教学楼底的“校园点点通”、办公室的智慧阅卷、食堂的智能餐盘、宿舍的无感考勤。
此前,《光明日报》《人民教育》《杭州日报》等纷纷报道了杭十四中的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如果以一名同学的视角来呈现,那么一天中的数字化应用包括:
7点25分前,刷脸入校。
走到班级门口,刷脸登录“电子班牌”,可以查询走读课表、考试安排、成绩分析、德育评价,可以查看和回复父母、老师的留言。
课堂上,当讲到难点、重点,同学“卡壳”时,老师可以一键开启微课录制,并可上传至“彩虹学堂”供学生课后调用,打破“课堂不可逆”的固定模式。
中午食堂里,智能餐盘不仅自动结算餐费,还会记录餐食信息,经常挑食、偏食的同学会收到温馨提醒和推荐菜谱,相关信息也供家长在线查询。
自由活动时间,当他进入图书馆,会出现“本期出现”书单,这是基于个人以往阅读情况生成的。要预定运动场地,则可以通过“电子班牌”“校园点点通”完成。
课后作业遇到难题,可通过“校园点点通”在线提问,老师会尽快回复,问答内容如果有普遍性,还可以分享给更多同学。
晚自习结束后回寝室,大厅内的无感识别系统自动捕捉人像并传至后台,宿管老师拿出手机就可完成“巡寝”……
这一整套智慧校园系统,软硬件环环相扣,大数据瞬时互通,构成了杭十四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的底层构架。校长陈利民用“强校园安全”“提教学管理能效”“优学生管理举措”“畅家校沟通渠道”,来概括这套智慧校园系统的价值,以及它实际带来的改变。
不难发现,在上述多个智慧校园场景中,都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如何识别一张“脸”?仅仅是为了识别一张“脸”吗?起初小小的选择,却能彰显出杭十四中“底层打通”的数字化路径。
“人脸识别”进入校园,早已不是稀奇事。当初海康威视提供方案时,带来了行业领先的摄像头、布线、算法以及数据库。但在杭十四中管理层看来,单一公司的“数字壁垒”不消除,就会大大削弱智慧校园的整体效能。为此,杭十四中下定决心,坚决实现数据、算法兼容,打通了原先的智慧校园系统与后来的人脸识别系统。由此,应用场景得以丰富,应用效能得到提升。
对于杭十四中来说,教育数字化、校园智慧化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也不是局部的课堂变化、评价变化。“底层打通”是学校深入推进数字化的关键词,“数据通用”是各类智能硬件、软件的入场券。数字化变革,必须深入到管理、教学、学生素质养成的底层肌理。
心中有“数”,精准教学成常态
“凤起龙腾”四个大字,镌刻在杭十四中康桥校区的卧石上。“凤起”指西子湖畔的凤起校区,“龙腾”则指龙腾街上的康桥校区。
记者到访的六月,康桥校区荷池中花苞待放。信息技术学科老师朱益在2023年高考结束后,送走了实施新教材后的首届毕业生。在她看来,这一届学生不仅青春蓬勃如荷花映日般让她难忘,还因为有着“本底数据”的价值而显得有些特别,尤其是对于她这种爱在“数据花园中挖呀挖”的老师来说。
16个班700余名毕业生中,朱益老师很容易就想到了“扭转”了自己教学思路的许同学。今年1月,刚刚经历“技术”科目首次考试的许同学,状态有点蔫。在这门信息技术占50分、通用技术占50分的综合科目“首考”中,许同学的得分只有80出头,如果“二考”没有亮眼成绩,他的高考排名将大受影响。平时成绩出众,关键首考却成绩直坠,问题在哪里?一筹莫展的许同学,不知接下来该如何查漏补缺,压力一度很大。
借助智慧校园平台的精准教学模块,朱益老师开始了“数据监测”。随后的每次“技术”科目考试,朱老师都会对许同学的答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比对几次后,朱老师有了意外发现。原来,“成绩突出”的许同学,并不是在朱老师“一度以为”的程序大题上丢分,而是错在概念分析,例如“信息技术”的前6道概念选择题经常做错。朱老师进一步发现,这并不是特例,而是同学们的普遍情况,由此引发了她对教学思路的反思。“新教材的首届毕业生,本底数据很有参考价值,”朱益老师说,“结合这些新数据,我对教学形式、教学侧重点进行了调整改进。”经过朱益老师的数据化评估和引导,许同学在6月高考“技术”科目考试中拿到了95分。
在联合采访的现场,朱益老师演示了智慧阅卷流程。只见她把一张a4大小的随堂测试答题卡,放入小巧的数据采集终端。无须几秒,扫描完成,一名学生的答题得分、丢分点等信息就被收录,并与其他学生的数据汇总。这些数据可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快速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老师从学生个案、题目个例、班级数据、年级数据等不同维度进行挖掘、分析。
在杭十四中,还有许多老师,在不同科目、不同场合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数据辅助教学。它不是简单的瞄准分数的强化训练,而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观察、用学习成效引导学习过程的数字化精准教学形式。它节省出更多本来用于试卷批改评分、数据汇总分析的时间,倡导老师基于可视化数据,倾注更多时间来研究如何提升教学效能、如何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动能。
数据画“圆”,新生进校就有“成长图谱”
今年2月,杭十四中校长陈利民以“做一名高成长力的新时代学子”为题,上了开学第一课。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数字化是“高成长力”的重要源泉。
如果说,朱益老师与许同学教学相长的故事,仅仅是“数字化精准教学”的一朵浪花,那么,更宏观地来看杭十四中的智慧校园系统,你会发现:在时间轴上,教育数字化贯通了学生从高一入校到高三毕业的全过程。
今年9月开学前,教学处副主任胡荟老师,将再次领衔完成高二年级排班排课。浙江实施新高考改革后,招生录取时不同高校和专业对选考科目有附加要求,语文、数学、外语3科,加上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选3,高二学生选科报考理论上有35种组合。为了排课排班方便,有些学校只向学生开放几种固定组合。而杭十四中,基于智慧校园系统,向学生开放了所有的科目组合。35种理论组合,学生实际选科的组合最高多达32种。
怀特海在《教育的本质》中说,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杭十四中,对学生“差异性”的包容,呵护了个性与偏好,留存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也为激发高成长力提供了契机。数字化支撑下的自由选科,很大程度上贯彻了这一教育理念。
不过对于教学处来说,却因此承受着很大压力。因为难题不止于32种科目组合,教学处还要基于不同学力和学科偏好,把700多名学生稳妥分为16个班级,再结合本校区上百名老师的课时编排,进一步排出走读课表。这在以往是一项令人抓狂的工作,通常需要用时一周,才能在最后时刻“逼”出最终版本的课表,其中少不了要几番推倒重来。
“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都还是进行时。”学校领导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没有退路可言。在“容长促短,追求卓越,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育人理念指引下,杭十四中只能向数字化、智能化求索钥匙。学校决心在智慧校园平台增加生涯规划选科模块,一套名为“人工智能辅助落实新高考”的数字化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有了新系统辅助,如今胡荟老师不再焦头烂额地分班排课表,而只需梳理出分班、排课的基本逻辑,然后交由人工智能完成具体操作,时间从一周缩减至一天。
新的数字化系统,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为选科排课减负,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规划成长路径。每一批高一学生进校,杭十四中都会奉上瞄准三年后的“生涯规划图谱”。这一学情分析图,结合了高考选科要求、学业成绩要求,以及杭四中经年积累的教学成果、教学评估,通过大数据可视化,自动为每一名学生匹配、推荐合适的高校及专业。
形象地说,这是一个“画圆”的过程。如果某科目的学情图表近似于一个圆,“包线饱满平滑”,说明这名学生对该科目掌握得很好。如果图表呈现出一个多边形,则说明漏洞还较多。综合起来,学生能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短板、偏好,选科、报考更加科学。
利用大数据,杭十四中还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档案,生成一个七边形模型图,涵盖人文资质、数理资质、体育资质、社会领袖、科技创新、艺术资质、和谐人格等7个方面表现。从高一进校,到高二完成科目选考,再到高三毕业升学,生涯规划选科模块会一直伴随学生,记录他们的综合数据,给出有针对性的成长建议。
自2012年加速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以来,杭十四中重塑教育形态、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了校园安全一“脸”掌控、日常教务“轻”松启动、学生发展有“记”可循、综合管理心中有“数”、家校互动一“统”畅联……数字化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这所学校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