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科利华中学位于风光旖旎的玄武湖畔、雄伟古朴的明城墙脚下。近年来,学校在探索信息化建设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校生态为目标,积极探索师生智慧发展新路径,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科字头”学校。
创办于1979年的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曾经是一所厂办学校。1999年,在省、市、区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科利华软件公司的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学校率先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推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助力学校走出了困境。2018年以来,学校启动新一轮的革新,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围绕“三课”——课题、课程、课堂,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课题研究,顶层设计引领信息化建设
自2019年被确立为南京市第三批创建教育现代化初中以来,科利华中学坚持将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把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融入办学理念,即“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和校本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
“我们认为,当今的学校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成集体智慧、聚变的一个节点。尤其是疫情的那几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不再是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开放的、灵动的、社会化的、个性化的、虚实融合的学习中心与个性化发展空间。”校长高建君介绍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早在2017年就成功立项了中央电教馆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初中智慧校园建设创设优良学习生态的校本研究》。在该课题的引领下,成功申报了一系列子课题,包括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江苏省教研室课题《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机器人课程无边界学习方式设计研究》、南京市规划课题《互联网场域下提升德育力的实践研究》等,目前学校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有16个,其中2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8项市级课题和4项区级课题。
课题研究使学校对 “学校生态”“学习生态”“智慧校园”等核心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确保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教师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已有16篇论文发表,有多篇论文获市、区论文评比一等奖。
基于课题,学校做得更多的是校本培训,内容涉及平板技巧、教学一体机、思维导图、学科app、微课、金陵微校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30项微能力,让技术为教师赋能。带领老师参观科大讯飞“未来课堂”展厅,开展“金陵微校赋能学科教学”主题培训,开展学科融合案例评比,围绕能力点举办专题讲座。教师团队中的信息达人们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或集中讲授,或分组实验,或评奖激励。学校立足应用,整校推进,全员推进,通过培训、展评、总结、分享闭环管理,夯实校本培训,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融合。
正如校长高建君所说:“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一开始没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它一定是基于校本化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科技廊道
课程建设,提升师生信息应用能力和素养
科利华中学本部目前共有42个班2000余名学生,占地面积却只有15亩。面对这么小的物理空间,信息技术学科正高级教师高建君校长带领教师们组建团队,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多元化课程,不断地向云空间拓展,将学校变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广阔天地。
在学校笃行楼各楼层的廊道里,每到下课,学生总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3d打印机、人工智能产品展区或学科实验互动大屏前,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科技“狠活”,在这里却变得触手可及。这是学校开设的场景课程,通过开辟科技廊道,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泛在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探究科技的热情。目前,学校已完成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心理等课程场景的初步建设。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设了一系列基于大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如人工智能课程、物联网课程、开源机器人课程、思维导图课程、场景课程、steam课程群,等等。其中,思维导图课程开设4课时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开源机器人课程开设12课时必修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人工智能课程开设32课时必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初步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价值,形成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
作为江苏省stem项目试点校,学校建设了“steam创新学习中心”,以跨学科知识融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开发和实施steam课程群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群包括提高全体学生科技素养的普及型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社团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课程和提高教师科技素养的青耕课程。如人工智能、python趣味编程、物联创新、机器人创客、ai创客、创新设计、未来工程师、指尖上的生物、水火传奇等校本课程,以数字化助推教学和学习的深度变革,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不同的领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智能手环佩戴场景
▲体育智慧屏
高效课堂,实现新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
选择需要测试的项目,进行人脸识别,进入指定区域,测试开始,查看测试报告……采访现场,李茂川老师通过智慧屏为我们演示了立定跳远的测试流程,摆臂次数、落地角度、平均速度、年级排名等各项数据在智慧屏上一览无余。这样的体育智慧屏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课上课下犹如拥有了专属的“ai 教练”。学校体育组自主研发的智能运动手环,也成了体育老师陈岩的好帮手,实时记录、呈现并分析学生运动中的数据,为精准指导学生体育运动提供了依据。
在“双减”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数学老师李春辉更是深有感触:“针对日常作业,只需一键拍照,系统平台便会实现全题型秒级自动批改,不仅能智能生成错题变式,还能通过三届学生的大数据分析,优化提升今后的教学工作。”个体学情跟踪、个性化作业查缺补漏、ai一对一精准辅导,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智能化。
系统平台的科学监测、实时记录,为教学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智慧教育打造的高效课堂,为师生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2020年疫情初期,学校各科教师纷纷架起直播设备,化身“主播”,给全年级学生送上了500节高品质线上课。后疫情时期,学校陆续开展多种形式和主题的线上教育,如假期线上“科英”课程、线上作业辅导、线上家长会、线上主题教育、云端毕业典礼等。科利华中学线上教育教学取得突破性成功,也探索出了线上备课、上课、作业、管理的路径和策略。高建君校长还受邀为全省学校管理者开设线上讲座《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的管理》,线上教学案例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这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中学案例。
科利华中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使教师的教实现了由“模糊化的教”到“精准化的教”、由“同质化的教”到“个性化的教”的转变,使学生的学实现了由“被动式的学、盲目性刷题、纸质化的学”到“定制化的学、精准化补偿、智能化的学”的转变。学校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2022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科利华中学作为全省唯一的学校代表受邀出席。2023年,科利华中学入选南京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
“学以兴邦,科以利华”,以科技和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新时期科利华人对校名的阐述。科利华中学作为南京市玄武区名列前茅的公办初中,着力以“科学育人、科研达人、科技觉人”的办学思路深耕“三课”,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重构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学校生态,不仅成为南京市的窗口学校,更成为玄武区的教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