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万里之外的新疆察布查尔县,有这样一对来自盐城的教师夫妇,他们甘愿舍弃内地的舒适生活,毅然来到西北边陲,为这里的孩子带去先进的教育模式。丈夫名叫蔡金龙,今年49岁,是盐城市一中的一名物理老师;妻子名叫徐维兰,今年46岁,同样来自市一中,是一名数学老师。相似的经历,加上援疆后又被分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夫妻俩在教学中互帮互助,为边疆教育注入了一份来自鹤乡的新活力。
深受女儿支教经历触动夫妻教师双双报名援疆
“我们一起到这里支教,似乎是上天注定的。”提及援疆的初衷,蔡金龙和徐维兰两人几乎异口同声,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实则背后充满了种种机缘巧合。两人老家都在盐都区大冈镇,又都是毕业于盐城市第一中学,工作后,又双双回到母校任教,夫妻俩相隔一年又都取得了高级教师职称。拿同事们的话来说,蔡金龙和徐维兰这对夫妇着实是天作之合,工作中互帮互助,生活中举案齐眉。他们在市一中事业上干得顺顺利利的时候,却自找“苦”吃,迎来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而这个转折同样来源于一个巧合。
去年7月的一天,援疆教师中期轮换选拔通知下发到市一中,“察布查尔”这个地名第一次映入徐维兰的眼中,虽然距离盐城有4500公里之遥,但印象当中边疆的壮美和少数民族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让徐维兰产生了人生中少有的冲动。“说来也巧,名额只有两个,偏偏就是数学和物理两名任课老师。”徐维兰顿时想到了丈夫,于是,她立刻跑到丈夫的办公室希望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此刻的蔡金龙正在和同事讨论着援疆的事宜,看到妻子急匆匆地赶来,心有灵犀的两人相视一笑,一段人生中难得的异乡经历就这样在无言中促成。
“说到我们下决心援疆支教,其实主要归功于我们的女儿。”蔡金龙告诉记者,就在他们接到通知的一个月前,在南京上大学的女儿利用暑假时间,主动加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前往江西一个贫困的山区支教。女儿的爱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令父母刮目相看,“女儿年纪还小,尚且如此,作为父母的我们更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她。”蔡金龙说,当他们将援疆支教的消息告诉女儿时,在一家三口的微信群里,女儿给他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很快,启程的日期确定。“母亲是最后一个才得知消息的人。”提到最挂念自己的母亲,徐维兰眼圈泛了红,在启程的前一天,夫妻俩来到母亲的家中,却吃了闭门羹,母亲通过徐维兰的姐姐传话,表示对他们甘愿受苦的选择很不理解。眼看着就要出发,没机会解释的徐维兰只好强忍住眼泪,和丈夫一起踏上了前往新疆伊宁的飞机。“事后我姐姐才和我说,我们出发的那天,母亲哭得很伤心,一直打听我们有没有平安抵达。”徐维兰话语哽咽。
每天记录支教点滴齐心协力助“刺头”变“学霸”
去年8月21日,对于夫妻俩来说,值得一生铭记。带着亲人的不舍和校领导的嘱托,两人踏上察布查尔的土地,“克服一切困难,要干就干出成绩。”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夫妻俩互相打着气,面对着种种的未知,两人决定从头开始。很快,在短暂的适应过后,夫妻俩被安排到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任教。
“8月26日,学生报到的第一天,看着孩子们忙碌欢快的笑脸,心里踏实许多,未来的一年半,我们一起加油!”这是徐维兰在察县任教伊始,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的第一篇日记。时至今日,在察布查尔已经200多个日夜,日记也记了200多篇。记者翻阅她的朋友圈,一篇篇饱含感情的文字,不仅记录着她和丈夫援疆支教生活的点滴,更记录着夫妻俩对于边疆孩子的关心和帮助。
盐察两地远隔千山万水,教育环境也有着不小的区别。据徐维兰回忆,当她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学生们给予的热情欢迎让她在感动的同时,又备感压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她发现,这里的孩子由于生活在边疆,环境相对封闭,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略有不足,这又确实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树立起他们的信心!这是蔡金龙和徐维兰经过多次讨论后达成的共识。
“8月29日,上课前,我特意找了昨天上厕所迟迟不归的男孩了解情况。今天上课,我让他回答了一个问题,虽然答案不尽如人意,但能看出他在思考。”徐维兰在日记中提到的男孩,名叫艾尔江(化名),是维吾尔族,在班级里,艾尔江可是一个“大皮头”,不但喜欢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经常“缺斤少两”,至于考试,更是一塌糊涂。
面对这样一个“刺头”,蔡金龙和徐维兰商议后,决定另辟蹊径,尝试着以朋友的身份接近他。为此,每逢放学,蔡金龙和徐维兰总要“碰巧”遇到艾尔江,并和他“顺路”一起回家,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艾尔江渐渐地放下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偶尔还能主动地和老师开个玩笑,看着他的转变,徐维兰随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他做数学课代表!一开始,连艾尔江自己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一个劲地推托。在蔡金龙的启发下,徐维兰假装责怪艾尔江没有担当,以激将的方式迫使这个顽皮的孩子“就范”,而这一招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艾尔江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一次周检测中,艾尔江的数学取得了满分的成绩,昔日调皮的“刺头”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学霸”。“只要用心去和他们沟通,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徐维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互相启发、互相勉励中,夫妻俩在教学中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创新地摸索出“低起点、小循环、多反馈、高要求”的教学模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上下功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很快,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真心付出赢得信赖成为边疆学子眼中的“最美”
随着2019年春学期的到来,蔡金龙和徐维兰夫妇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在他们的认识中,援疆支教被赋予着两层含义,除了在异乡教书育人之外,还为当地教师带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影响更多的边疆学子,后者更为重要。作为内地的骨干教师,夫妻俩一有空便主动为当地教师上示范课,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公开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开去。
而这背后付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徐维兰和记者开玩笑地说,到了新疆后,她和丈夫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夜猫子,改教案、批作业……几乎从未在凌晨一点前休息,蔡金龙说,在援疆支教的200多天里,他们夫妇还养成了和学生们微信交流的习惯,不但随时解答孩子们提出的相关知识点,更是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
从200多天前对察布查尔的陌生与未知,到如今的习惯与坚守,蔡金龙和徐维兰夫妇的援疆支教经历也成为盐城众多援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无论天南海北,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一生中能有机会服务边疆,并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也是我们积攒的宝贵财富。”蔡金龙表示。
正如徐维兰不久前在日记中描述的那样,“班级里的一个小姑娘今天跑过来告诉我,说我和蔡老师在夕阳下并排骑车的画面最美。我开玩笑地问她,为什么不用手机拍下来啊?她笑着说,早就用眼睛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