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逐梦,驰而不息
——记常州市西横街小学教师缪蔚锦
“缪老师的课好有趣,我特别喜欢。”“缪老师特别有爱心,她经常去帮助藏地孤儿,我要向她学习,长大后也去帮助他们。”……在常州市西横街小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夸赞他们的语文老师缪蔚锦。
初见缪蔚锦,她个子不高,一头长发,举手投足散发出一种淡然自若的优雅。就这样一位淡然优雅的女子,却有着难得的对教育的热爱和力量。她热心公益,贫困的苏北农村、遥远的青海藏地,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在本校学生眼中,她是可亲可爱的好老师;在藏族孩子心里,她是温柔美丽的“汉族妈妈”。
带学生触摸成长
绿油油的小青菜、长势喜人的红萝卜、澄黄溜圆的大南瓜……在西横街小学教学楼的天台上,有一块块齐整的菜地。这里是学校的“开心农场”,播种、浇水、除草、施肥、丰收,一年四季,都会有孩子们忙碌的身影。
缪蔚锦认为“综合实践能够带给孩子更多成长和收获”。西横街小学地处常州市中心,恰巧学校楼顶上有一片泥土空地,她便以此为契机开发了“开心农场”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走进菜场,认识蔬菜”“走进菜园,春耕之乐”“学会管理,观察之趣”“收获成果,品尝之欢”四大系列活动,带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成长。
“为了种菜,我们买了耙子、铁锹、锄头,还跟着缪老师去菜市场调研。”该校五(1)班学生刘盛阳告诉记者,“看着菜地变得这样茂盛,真的很开心,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尝试以课程为主体,所有学科教师集体研讨,将学科知识相关节点整合到一起,统一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学习生态圈。”缪蔚锦说,这样的实践课程拓宽了课本知识的广度,延伸了课本知识的深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实,除了教语文,缪蔚锦还是一名综合实践教师,她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自2007年起,她常常利用周末,约上孩子来到常州古运河边考察走访。她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当地举行的“与副市长长江边放生鱼苗”活动。因为准备充分,她所带班级在全市各中小学中脱颖而出,孩子们排着队浩浩荡荡地跟随常州副市长奔赴长江边放生鱼苗,还联合沿江企业、渔民向全社会发出“呵护生命长江,心系子孙后代”的倡议,引起了热烈反响。
“缪老师的综合实践课程对我校正在开展的“新劳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她作为学校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同时也是常州市综合实践学科带头人,付出了很多心血。”西横街小学副校长高琦说。因为热爱,缪蔚锦带领全校教师总结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带头撰写《植根本土,教学相长》一文,成稿后,她代表常州市赴外市进行学术报告交流,其成果与经验带动了其他设区市、县(市、区)综合实践课程的常态化开展。
在农村释放光热
2008年9月,当时还在常州市勤业小学任教的缪蔚锦积极响应“江苏省千教万人支援农村教育”的号召,前往大丰市南阳镇中心小学支教。
即便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那里艰苦的条件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为了我,学校特意粉刷了一间住房。”缪蔚锦回忆道。然而,由于房间地处整个校园的最洼处,长年无人居住,刚搬进去的第一天夜晚,墙壁、天花板上爬满了各类长长短短的黑色虫子,屋子四周趴着许多癞蛤蟆,“因害怕睡着后虫子掉在身上,我只得端坐至天明。”面对残酷的现实,几近崩溃的缪蔚锦没有退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克服恐惧,于是找来石灰、消毒液等工具,开始了与虫子的“搏斗”。
总算是住下来了,可是苏北的冬天比苏南冷得早,也冷得厉害。整个教学楼1到4层,没有一个水龙头,唯一的公共厕所在教学楼后头,温度太低,原本还能冲水的厕所结冰后再也无法保持干净。缪蔚锦不顾脏,带着学生拎水进行人工冲洗,“这么做是为了给孩子们带去一份清洁,更留给他们一种宝贵的品质——贫困不可怕,劳动创造美丽。”
环境的艰苦没有磨灭缪蔚锦教学的热情,她努力传递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经验。在小小的校园里,她启动乡村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月饼的品种;她开设作文教学公开课,指导教师进行实践体验类作文教学研究,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她举行学术沙龙研讨,围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教师“一课一得”……
在南阳小学与勤业小学之间,她架起了一座“帮扶共赢”的合作桥梁,南阳小学很快在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师资素质、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提高。2009年,她被评为“江苏省支教先进个人”。
把爱带向远方
一份爱跨过长江,从苏南送到苏北,可缪蔚锦认为这根本不够远。
从2016年开始,每年暑假,她都会自费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那里的20多个年龄不等的藏族孤儿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汉语言教学。
第一年没有课本,缪蔚锦把常州学生们用过的一年级语文书带了过去,还买了本子、铅笔等各式文具邮寄到西宁市区。果洛藏族自治州太偏远,快递到不了,她便在抵达西宁后,只身一人拖着两大箱子文具,坐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辗转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可是,书上只有汉语,藏地的孩子完全看不懂、听不懂。“那些孩子从未上过学,学习习惯也不太好,教学一度进行不下去。”缪蔚锦有些丧气,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努力为自己加油鼓气,想办法改变教学方式,经常买一些小礼物奖励孩子们,最终完成了第一年的教学。
第二年暑假,缪蔚锦花了3000多元在网上自购藏汉版的《小老师》一书带了过去,孩子们人手一本。没有教室,她带着孩子们在帐篷外、太阳下学习;没有粉笔、黑板,她自行购买小黑板授课。为了鼓励藏族孩子认真学习汉语,她经常搭乘购货车前往州上买奖品,一包零食、一本本子、一支铅笔……礼物虽小,但都会让藏地的孩子欢欣雀跃,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妈妈”。
青海果洛牧区,海拔3600多米,高原的缺氧环境让人“走一步喘两下”,无法大声说话交流,气候恶劣,吃住简陋。“那里没有水洗澡,没有卫生间,没有通讯网络,甚至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能与我聊天,”缪蔚锦说,“但有蓝天白云相伴,有爬上山坡的牛羊为乐,时间总是溜得那么快。”
“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对于缪蔚锦的付出,西横街小学校长朱艳华看在眼里,“她不仅自己奉献,还呼吁身边的人给藏地孩子捐衣捐物,她的热情和爱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生命不息,逐梦不止。“我想为藏族孩子们做一点事情,也希望能够组织身边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去青海支教,为孩子们带去数学、英语等更多其他学科,让他们能够学到完整的学科知识,看到辽阔的世界,这将是我后半生的功课。”缪蔚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