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凯发体育开户平台首页 > 要闻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向着光,成为光-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作者:王艳芳 发布时间:2024-07-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988年至今,海安共有11批310人次教师前往云南宁蒗支教,为当地培养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

向着光,成为光

  团队简介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海安市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教的教师队伍。从1988年至今,共有11批310人次前往宁蒗,在全国开创了“引进建制群体、发挥整体效应”的支教模式。2019年宁蒗县被国务院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该群体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最美教师团队”“江苏时代楷模”“江苏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先进典型”“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江苏好人”“2019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多项。近年来,反映海安支教教师事迹的电影《海安舅舅》、电视剧《八千里路》、话剧《又见桃花雨》等感动了无数人。

  ■本报记者 王艳芳

  “蒋柏森老师,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您给我说的‘1个点’的故事吗?”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驻村干部杨东林对着镜头说出了他对恩师的感念。他的背后,是成片的苹果树,挂满枝头的苹果,映红了杨东林的脸。基层工作8年,如今他所包干的村子,果农年收益40万以上的有5家,10万以上的有738家,乡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

  从1988年至今,海安共有11批310人次教师前往宁蒗,为当地培养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在全国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成功走出了“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蒋柏森是支教教师之一,杨东林则是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中的一个。当年,杨东林做题时“错了一个点”,蒋柏森告诉他,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一个点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此,杨东林谨记在心,坚持做一个“有用的点”。

  据不完全统计,宁蒗现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7000多人,其中有近一半是海安教师的学生,更多学生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以“一点之力”推动宁蒗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丽江市东北部、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辖区内有彝、汉、摩梭等12个民族,共26万人。1984年,宁蒗有127人考取中专、21人考取大专,无一人考取本科。1986年,宁蒗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治理的特级贫困县。

  治穷先治愚。1987年8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来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质量的海安教育让他眼前一亮。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宁海中学”,正式开启了“宁海之约”。

  第二年,35名海安教师拖家带口来到这个封闭的县城。泥石流,缺水,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语言不通……一位年轻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十几个人挤一间房……抬头是层层叠叠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相对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宁蒗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让他们难以接受。在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初二、初三4个班的平均成绩语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抽烟,不服管教,这让每一位支教教师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我们要把宁海中学打造成这里最好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目标,海安支教教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默默耕耘。

  1989年,宁海中学创办后的第一次中考,均分、升学率全县第一的成绩让学校一炮打响,并带来“鲇鱼效应”。当地教育工作者坐不住了,他们有的推进改革,改变落后面貌;有的重新招聘校长,重展治校方略;有的组成“突击队”,重点带好毕业班……全县各校纷纷自加压力,学习、借鉴、效仿宁海中学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教学研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小凉山”沸腾了。自此,宁蒗教育系统“好戏连台”。

  跟随教育和地区发展的步伐,1993年海安抽调骨干强化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办学力量,2006年开启“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模式,2016年集中力量开办“海安班”……36年,从基础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再到其他领域,“宁海之约”已发展成为卓有成效的“宁海模式”,形成了“宁海效应”。

  为了培养永远带不走的师资,海安教师变“输血”为“造血”,启动“青蓝工程”,由海安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帮扶小组。如今,“青蓝工程”已为宁蒗培养出数百名优秀教师,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彝族青年李学高是海安教师凌开明的学生。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宁蒗民族中学,担任高中政治教师。“青蓝工程”启动后,他和凌开明结对。在恩师的传帮带下,他迅速成长,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德育处主任、学校副校长,现为学校校长,是全县有名的政治教师。

  走出大山,是每个宁蒗孩子的心愿。而学成归来,帮助更多宁蒗人追逐梦想,是海安教师教给他们更珍贵的一堂课。宁蒗民族中学2007届毕业生沙鹏莲如今是宁蒗疾控中心主任,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她心中,海安教师就像一束光,让曾经家境贫困的她意识到,自己也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十余年防艾工作,很苦很累,但每当我想到海安老师的爱心和他们的奉献精神,我就不觉得苦了,我要将这份爱传承下去。”沙鹏莲热泪盈眶。向着光,成为光,一批批“金凤凰”飞出去,又飞回来,为宁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6年来,海安教师的务实、坚毅、包容、博爱,赢得了宁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教育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从“江苏佬”到“海安舅舅”,称呼的转变,是一批批海安老师用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带着父亲来支教”的朱朝书老师,父亲去世也没落下一节课;前后5次支教的丁爱军、蒋蓉夫妇,将自己在宁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贫困学生的家,经常为学生“开小灶”;田宝山老师把快要辍学的普米族孩子卢玉明接回家里,包吃包住;周政老师连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学的彝族姑娘刘代金家,送上了802元师生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一批批海安支教教师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教育家精神写下生动的注脚。

  海安教师的办学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发了“裂变效应”,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23年的3.28亿元,增长了近46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23年的29516元,增长了近149倍。海安教师与宁蒗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壮美诗篇。

责任编辑:陈路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向着光,成为光
发布时间:2024-07-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艳芳

1988年至今,海安共有11批310人次教师前往云南宁蒗支教,为当地培养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

向着光,成为光

  团队简介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海安市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教的教师队伍。从1988年至今,共有11批310人次前往宁蒗,在全国开创了“引进建制群体、发挥整体效应”的支教模式。2019年宁蒗县被国务院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该群体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最美教师团队”“江苏时代楷模”“江苏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先进典型”“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江苏好人”“2019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多项。近年来,反映海安支教教师事迹的电影《海安舅舅》、电视剧《八千里路》、话剧《又见桃花雨》等感动了无数人。

  ■本报记者 王艳芳

  “蒋柏森老师,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您给我说的‘1个点’的故事吗?”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驻村干部杨东林对着镜头说出了他对恩师的感念。他的背后,是成片的苹果树,挂满枝头的苹果,映红了杨东林的脸。基层工作8年,如今他所包干的村子,果农年收益40万以上的有5家,10万以上的有738家,乡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

  从1988年至今,海安共有11批310人次教师前往宁蒗,为当地培养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在全国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成功走出了“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蒋柏森是支教教师之一,杨东林则是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中的一个。当年,杨东林做题时“错了一个点”,蒋柏森告诉他,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一个点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此,杨东林谨记在心,坚持做一个“有用的点”。

  据不完全统计,宁蒗现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7000多人,其中有近一半是海安教师的学生,更多学生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以“一点之力”推动宁蒗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丽江市东北部、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辖区内有彝、汉、摩梭等12个民族,共26万人。1984年,宁蒗有127人考取中专、21人考取大专,无一人考取本科。1986年,宁蒗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治理的特级贫困县。

  治穷先治愚。1987年8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来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质量的海安教育让他眼前一亮。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宁海中学”,正式开启了“宁海之约”。

  第二年,35名海安教师拖家带口来到这个封闭的县城。泥石流,缺水,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语言不通……一位年轻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十几个人挤一间房……抬头是层层叠叠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相对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宁蒗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让他们难以接受。在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初二、初三4个班的平均成绩语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抽烟,不服管教,这让每一位支教教师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我们要把宁海中学打造成这里最好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目标,海安支教教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默默耕耘。

  1989年,宁海中学创办后的第一次中考,均分、升学率全县第一的成绩让学校一炮打响,并带来“鲇鱼效应”。当地教育工作者坐不住了,他们有的推进改革,改变落后面貌;有的重新招聘校长,重展治校方略;有的组成“突击队”,重点带好毕业班……全县各校纷纷自加压力,学习、借鉴、效仿宁海中学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教学研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小凉山”沸腾了。自此,宁蒗教育系统“好戏连台”。

  跟随教育和地区发展的步伐,1993年海安抽调骨干强化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办学力量,2006年开启“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模式,2016年集中力量开办“海安班”……36年,从基础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再到其他领域,“宁海之约”已发展成为卓有成效的“宁海模式”,形成了“宁海效应”。

  为了培养永远带不走的师资,海安教师变“输血”为“造血”,启动“青蓝工程”,由海安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帮扶小组。如今,“青蓝工程”已为宁蒗培养出数百名优秀教师,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彝族青年李学高是海安教师凌开明的学生。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宁蒗民族中学,担任高中政治教师。“青蓝工程”启动后,他和凌开明结对。在恩师的传帮带下,他迅速成长,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德育处主任、学校副校长,现为学校校长,是全县有名的政治教师。

  走出大山,是每个宁蒗孩子的心愿。而学成归来,帮助更多宁蒗人追逐梦想,是海安教师教给他们更珍贵的一堂课。宁蒗民族中学2007届毕业生沙鹏莲如今是宁蒗疾控中心主任,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她心中,海安教师就像一束光,让曾经家境贫困的她意识到,自己也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十余年防艾工作,很苦很累,但每当我想到海安老师的爱心和他们的奉献精神,我就不觉得苦了,我要将这份爱传承下去。”沙鹏莲热泪盈眶。向着光,成为光,一批批“金凤凰”飞出去,又飞回来,为宁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6年来,海安教师的务实、坚毅、包容、博爱,赢得了宁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教育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从“江苏佬”到“海安舅舅”,称呼的转变,是一批批海安老师用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带着父亲来支教”的朱朝书老师,父亲去世也没落下一节课;前后5次支教的丁爱军、蒋蓉夫妇,将自己在宁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贫困学生的家,经常为学生“开小灶”;田宝山老师把快要辍学的普米族孩子卢玉明接回家里,包吃包住;周政老师连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学的彝族姑娘刘代金家,送上了802元师生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一批批海安支教教师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教育家精神写下生动的注脚。

  海安教师的办学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发了“裂变效应”,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23年的3.28亿元,增长了近46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23年的29516元,增长了近149倍。海安教师与宁蒗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壮美诗篇。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