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醒家长:
学习不该成为亲子沟通的单一话题
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通过视频连线,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为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亲子关系紧张问题把脉问诊。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惯的,如果他在校学习的自我管理状态就不是很好,在家里的学习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在疫情带来的超长假期里,有的家庭度日如年、亲子身心疲惫,有些家长甚至发出“再不开学大人就要疯了”的感慨。唐江澎不认可疫情让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的说法,他认为居家线上学习使得学校生活和课程的丰富性被大大压缩,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互动交流难以实现,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学生刚开始时还能吃得消,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成年人都无法禁得住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方式,更不用说孩子了,再强的自控力都会有一退行性改变的过程,家长要用正常的心态看待孩子的状态。”
唐江澎提到他在学校做的一个调研,发现有百分之十几的高中生与母亲沟通时存在一些障碍,“说不到一块去”“任何话题,我妈不超过三步就能拐到学习上”。他认为,当亲子沟通话题长期集中在学习上,沟通语境的单一性,就把人与人之间本来很丰富的情感因素过滤掉了,余下的就是非常现实甚至非常功利的东西。这自然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因此,唐江澎建议,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让亲子之间的话题语境丰富一些,不能只盯着孩子‘课认真听了没’‘作业认真做了没’”。他认为亲子沟通的最高原则,就是坚持“效果导向”的话语传递。“家长要思考,自己的表达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就千万不要再说了。叨叨嘴习惯了,就很容易变成只顾自己表达情绪、单向度的话语传递,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应当是独特的。”唐江澎不认为多看几本书或从别人那里学点经验就能教育好孩子,“一种教育方法,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可能有效,但放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可能会一团糟。”他举例说有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好好学习,就不能给他好脸”,甚至孩子有一次考不及格时家长直接就把书包扔到了河里。唐江澎指出,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亲子关系出现矛盾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顺着他的个性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逼着孩子达到自己定的成功标准。”所以当家长为了孩子痴迷球赛来求助时,唐江澎建议他先跟孩子一起看球,找到了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双方关系缓解了再引导,效果就好得多”。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更优秀,但这种优秀是以人格优秀为前提的。”唐江澎引用哲学家罗素的观点,指出所有伟大的人格,都包含四个方面,恰好对应了孩子体、德、智、美的全面发展。“第一是活力,精神状态饱满,脸上充满了微笑,天天能坚持锻炼身体;第二是基于仁慈的勇敢,有仁爱的底线,并能发展为道德上的力量,达成了精神上的高度;第三是智慧,体现为面对具体问题能找到解决办法的灵活度,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两脚书橱;第四是敏感,对美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体验力,有丰富饱满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在家庭生活逐渐培养起来的。他认为早起是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是一种学习能力,做家务则是在劳动中养成价值观的全面修身。“手脑并用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比如让幼儿剥豆子、扫地,能使孩子的手指关节灵活起来、动作协调起来,有助于他的智力发展。而孩子指关节还没有发育成熟时就长久握笔,对他的智慧发展并无好处”。
最后,唐江澎提醒今年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说,疫情对孩子考前心理状态的影响,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放下包袱、调整节奏、满怀自信地迎接考试。“如果我是今年高考的命题人,一定会关心学生疫情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因为这才符合真实情境的命题改革要求。生活是完整的,无法切割成哪些是与高考有关、哪些与高考无关,也许最后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忽视的恰恰才是与高考有关的。”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杨咏梅 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