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凯发体育开户平台首页 > 头条新闻

江苏教育新闻网-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作者:孙其华 吕玉婷 徐向阳 姚红 康凯 发布时间:2019-12-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吕玉婷 通讯员 徐向阳 姚红 康凯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江苏在“教育现代化”旗帜的引领下,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昂首阔步。对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全省策略,连云港的教育现代化起步并不早。较之位列教育改革发展第一方阵的苏南地区,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连云港优势不明显。然而,2012年,该市所有县区全部创建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区)”,成为苏北第一个、也是当时苏北唯一一个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设区市;2013年,该市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如今,该市教育现代化监测得分已连续多年保持苏北领先。

  这是一部“后发先至”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9年对连云港提出“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的殷切期望,这几个字深深地烙刻在市委书记项雪龙的心里——“后发不要紧,关键要先至”,当下,“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已成为该市改革发展的主线与决心。而连云港教育系统正以争当排头兵的姿态,瞄准全省教育一流方阵,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破浪笃行,“后激勃发”。

    重教为先,兴教为责

  2000年,连云港市政府批转该市教育局制订的《连云港市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方案》,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连云港迈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

  紧接着,一大波创新改革“大动作”在该市教育系统接踵而至: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工作全面实施;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细则出台;在该市部分省示范初中和市实验小学,民办公助改制工作开始试点……

  “十五”期间,连云港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农民群众办学”为主向政府办学为主、从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向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转变。基础教育运行质态的进一步提升,助推义务教育迈入均衡发展轨道。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我省开启以县域为单位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该市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推进全市县(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在苏北率先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然而,对照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连云港要想实现苏北领先困难并不少,教育投入不足、硬件配置不全、软件应用不够、环境建设不美、师资队伍欠强、事业发展不均……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创建工作面前的一只只“拦路虎”。

  怎么办?唯有在逆境中闯出一条出路——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切实做到教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谋划,教育投入在公共服务中优先保证,教育需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

  从2010年起,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区)均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并与每个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签订了责任状。

  该市教育局担当起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主力军,成立了“教育现代化建设专业指导办公室”,从全市各县(区)教育实际出发,制订了用2至3年时间从城区率先突破、县域分批实施的创建思路。

  赣榆是该市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排头兵。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该县(2014年撤县建区)教育局提出“中心学校规模型、村级学校精品型”建设思路,科学谋划区域中小学布局调整,逐镇细化调整方案,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政策倾斜力度,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相对均衡。

  “十一五”期间,赣榆共改建学校60所,扩建校舍18万平方米,一大批高水准的标准化学校拔地而起,农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该县于2011年在连云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13年又被确认为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在2017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中,赣榆综合得分92.78分,位居全市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连云港召开各级各类创建工作推进会达130余场次,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党委以重教为先、政府以兴教为责、社会以支教为荣、教师以从教为乐的社会风气在全市逐步形成。

  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的连云港,并没有放松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不断蓄力,持续发力。2018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92.68亿元,同比增长10.12%;509所义务教育学校达省标,占比达80.41%,列全省第五;中小学改薄工程投入42.44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200.5万平方米,全市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均达到改薄要求……

  “我们要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更实作风,深化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奋力开创新时代连云港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项雪龙强调,连云港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目标要求,进一步振奋精神、抬高标杆、拼搏奋进,奋力实现教育事业“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在最新的全省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中,连云港市综合得分87.17分,位居苏北第一。该市教育局局长陈中告诉记者:“围绕市委‘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工作主线,我们制订了‘攻坚克难率先、善作善成争先,高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高品质发展适合的教育’的‘双先双高’ 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了11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10大行动35项重点工作。”对于未来,陈中信心满满:“走进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我市教育系统将扬帆起航再出发,谱写港城教育新华章,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学科研、强化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优服务、保安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智慧教育“ ”出质效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父爱之舟’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让我们动手写一写吧……”11月19日上午,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语文教师刘慧正在五(3)班教室里上《父爱之舟》一课。通过讲台一侧的电子荧屏,来自赣榆区黑林镇大树小学五(1)班的42个孩子也同样加入到实时的课堂互动中。

  一根网线联通了城乡课堂,这在过去是从未想象过的。“这种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优质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刘慧告诉记者,“它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解决方案。”

  跨时空教学的实现,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是连云港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战略。该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其建设水平在全省都居于前列。“十二五”期间,该市围绕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共投入19.5亿元,建成连云港市教育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目前,连云港全市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87%,所有学校全部实现百兆光纤进校园,60%的学校达到千兆光纤进校园标准,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比例达到91%,拥有手持数字化终端的学校达到95%;全市平均每9.1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平均每名教师拥有1.1台计算机, 65%的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从2010年起,该市教育局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面授加网上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达到智慧教育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 ”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在连云港,各中小学不再满足于“四机一幕”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成为“标配”,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成了师生们追捧的“香饽饽”。2017年11月,一个富有连云港特色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云海在线”诞生了,标志着该市稳步迈入“互联网 智慧教育”时代。

  “这是全省首家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依托它,‘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了可能。”连云港市教育局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董江告诉记者,“云海在线”打造了“微课中心”“名师在线”“在线作业”“家校互动”“人人通”和“在线阅读”六大板块,服务全市中小学和家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全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制作的优质教学资源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把名校、名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搬进”农村中小学教室。

  目前,该市已有2415万人次应用平台微课资源,4.2万名城乡教师在传统教师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交互式多媒体终端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异校同课,并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今年4月,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到连云港调研,对该市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该市“进一步丰富智慧教育云服务内涵,不断扩大应用面,以智慧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并及时做好总结,为全省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优质均衡“师”为先

  9门学科、15节示范课、60节观摩课、200余节常态课……10月15日至17日,在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双湖校区,聚集了来自该县各乡镇小学的近千名教师。在3天时间里,他们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服务“菜单”,分学科参加听评课研讨活动,相互探讨教学难点热点问题。

  这是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办的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不仅展示了集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更实现了校际教师的交流互动,为全县区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了辐射作用。

  教育普及度、公平度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两个重要一级指标,更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在连云港教育人眼里,能否真正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直指民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显示,我市教育普及达成度为99.75%,在8个一级指标中达成度最高。”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陶西安告诉记者,在普及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有效保障。

  为此,该市出台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集团化办学、结对共建、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实行校干、教师、学生的“三个互动”,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村小质量提升等“五大工程”,开展校际办学、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等“六个共建”。

  实打实的“抱团发展”为一大批年轻学校的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助推剂”。以灌南为例,该县按“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动态调整”的原则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管理使用,按照“区域内流动为主,跨区域流动为辅”和“超员校向缺员校流动、富余学科向紧缺学科流动”的原则推进教师流动。

  目前,连云港所有县区均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以师资均衡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据最新数据统计,该市5936名校长、教师参与城乡、校际交流轮岗,比例达17.4%,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20%。

  教育优质均衡获得实效,家长们不再“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从农村涌向城市,从郊区奔赴市中心。“自2017年起,我们已经连续3年真正实现了过去从未做到过的‘零择校’‘零借读’。” 陶西安坦言,“校际师资的优质和均衡是重要推手之一。”

  今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写道,“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强教先强师”,连云港教育人深知这一道理。2008年以来,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困境,该市打破常规,整合师资、教研、教科、基教等部门的骨干力量,创新成立“连云港市教育师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了多个纲领性文件,系统绘制了全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蓝图,并确定了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将教师分为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3支队伍,按照骨干、优秀、模范3个层级不断推进;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连云港市教育家型教师发展共同体、男幼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特殊教育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该市着眼于师资队伍建设,频出新招,招招过硬,招招见效,全市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该市共有省特级教师123名、正高级中学教师84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9名、市级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教师6075名。

  今年6月,连云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一支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全市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同时出台的《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通过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效益,每年动态核定教师编制数,连续3年每年净增1500名义务教育教师,3年净增4500名教师。

  陈中认为,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因此,该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精心锻造“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情怀厚重、业务水平精湛、师表形象良好”的一流教师队伍。

  “我们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逐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陈中说,“连云港将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激发校长干事创业活力,用3年时间在全市培育100名标兵校长、40名港城名校长,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责任编辑:陈路

连云港:在教育现代化大潮中“后激勃发”
发布时间:2019-12-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吕玉婷 通讯员 徐向阳 姚红 康凯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江苏在“教育现代化”旗帜的引领下,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昂首阔步。对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全省策略,连云港的教育现代化起步并不早。较之位列教育改革发展第一方阵的苏南地区,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连云港优势不明显。然而,2012年,该市所有县区全部创建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区)”,成为苏北第一个、也是当时苏北唯一一个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设区市;2013年,该市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如今,该市教育现代化监测得分已连续多年保持苏北领先。

  这是一部“后发先至”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9年对连云港提出“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的殷切期望,这几个字深深地烙刻在市委书记项雪龙的心里——“后发不要紧,关键要先至”,当下,“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已成为该市改革发展的主线与决心。而连云港教育系统正以争当排头兵的姿态,瞄准全省教育一流方阵,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破浪笃行,“后激勃发”。

    重教为先,兴教为责

  2000年,连云港市政府批转该市教育局制订的《连云港市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方案》,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连云港迈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

  紧接着,一大波创新改革“大动作”在该市教育系统接踵而至: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工作全面实施;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细则出台;在该市部分省示范初中和市实验小学,民办公助改制工作开始试点……

  “十五”期间,连云港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农民群众办学”为主向政府办学为主、从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向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转变。基础教育运行质态的进一步提升,助推义务教育迈入均衡发展轨道。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我省开启以县域为单位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该市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推进全市县(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在苏北率先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然而,对照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连云港要想实现苏北领先困难并不少,教育投入不足、硬件配置不全、软件应用不够、环境建设不美、师资队伍欠强、事业发展不均……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创建工作面前的一只只“拦路虎”。

  怎么办?唯有在逆境中闯出一条出路——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切实做到教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谋划,教育投入在公共服务中优先保证,教育需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

  从2010年起,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区)均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并与每个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签订了责任状。

  该市教育局担当起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主力军,成立了“教育现代化建设专业指导办公室”,从全市各县(区)教育实际出发,制订了用2至3年时间从城区率先突破、县域分批实施的创建思路。

  赣榆是该市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排头兵。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该县(2014年撤县建区)教育局提出“中心学校规模型、村级学校精品型”建设思路,科学谋划区域中小学布局调整,逐镇细化调整方案,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政策倾斜力度,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相对均衡。

  “十一五”期间,赣榆共改建学校60所,扩建校舍18万平方米,一大批高水准的标准化学校拔地而起,农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该县于2011年在连云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13年又被确认为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在2017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中,赣榆综合得分92.78分,位居全市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连云港召开各级各类创建工作推进会达130余场次,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党委以重教为先、政府以兴教为责、社会以支教为荣、教师以从教为乐的社会风气在全市逐步形成。

  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的连云港,并没有放松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不断蓄力,持续发力。2018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92.68亿元,同比增长10.12%;509所义务教育学校达省标,占比达80.41%,列全省第五;中小学改薄工程投入42.44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200.5万平方米,全市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均达到改薄要求……

  “我们要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更实作风,深化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奋力开创新时代连云港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项雪龙强调,连云港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目标要求,进一步振奋精神、抬高标杆、拼搏奋进,奋力实现教育事业“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在最新的全省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中,连云港市综合得分87.17分,位居苏北第一。该市教育局局长陈中告诉记者:“围绕市委‘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工作主线,我们制订了‘攻坚克难率先、善作善成争先,高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高品质发展适合的教育’的‘双先双高’ 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了11个专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10大行动35项重点工作。”对于未来,陈中信心满满:“走进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我市教育系统将扬帆起航再出发,谱写港城教育新华章,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学科研、强化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优服务、保安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智慧教育“ ”出质效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父爱之舟’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让我们动手写一写吧……”11月19日上午,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语文教师刘慧正在五(3)班教室里上《父爱之舟》一课。通过讲台一侧的电子荧屏,来自赣榆区黑林镇大树小学五(1)班的42个孩子也同样加入到实时的课堂互动中。

  一根网线联通了城乡课堂,这在过去是从未想象过的。“这种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优质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刘慧告诉记者,“它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凯发体育开户平台的解决方案。”

  跨时空教学的实现,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是连云港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战略。该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其建设水平在全省都居于前列。“十二五”期间,该市围绕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共投入19.5亿元,建成连云港市教育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目前,连云港全市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87%,所有学校全部实现百兆光纤进校园,60%的学校达到千兆光纤进校园标准,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比例达到91%,拥有手持数字化终端的学校达到95%;全市平均每9.1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平均每名教师拥有1.1台计算机, 65%的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从2010年起,该市教育局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面授加网上学习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达到智慧教育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 ”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在连云港,各中小学不再满足于“四机一幕”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成为“标配”,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成了师生们追捧的“香饽饽”。2017年11月,一个富有连云港特色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云海在线”诞生了,标志着该市稳步迈入“互联网 智慧教育”时代。

  “这是全省首家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依托它,‘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了可能。”连云港市教育局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董江告诉记者,“云海在线”打造了“微课中心”“名师在线”“在线作业”“家校互动”“人人通”和“在线阅读”六大板块,服务全市中小学和家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全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制作的优质教学资源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把名校、名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搬进”农村中小学教室。

  目前,该市已有2415万人次应用平台微课资源,4.2万名城乡教师在传统教师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交互式多媒体终端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异校同课,并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今年4月,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到连云港调研,对该市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该市“进一步丰富智慧教育云服务内涵,不断扩大应用面,以智慧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并及时做好总结,为全省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优质均衡“师”为先

  9门学科、15节示范课、60节观摩课、200余节常态课……10月15日至17日,在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双湖校区,聚集了来自该县各乡镇小学的近千名教师。在3天时间里,他们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服务“菜单”,分学科参加听评课研讨活动,相互探讨教学难点热点问题。

  这是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办的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不仅展示了集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更实现了校际教师的交流互动,为全县区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了辐射作用。

  教育普及度、公平度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两个重要一级指标,更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在连云港教育人眼里,能否真正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直指民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显示,我市教育普及达成度为99.75%,在8个一级指标中达成度最高。”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陶西安告诉记者,在普及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有效保障。

  为此,该市出台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集团化办学、结对共建、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实行校干、教师、学生的“三个互动”,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村小质量提升等“五大工程”,开展校际办学、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等“六个共建”。

  实打实的“抱团发展”为一大批年轻学校的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助推剂”。以灌南为例,该县按“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动态调整”的原则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管理使用,按照“区域内流动为主,跨区域流动为辅”和“超员校向缺员校流动、富余学科向紧缺学科流动”的原则推进教师流动。

  目前,连云港所有县区均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以师资均衡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据最新数据统计,该市5936名校长、教师参与城乡、校际交流轮岗,比例达17.4%,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20%。

  教育优质均衡获得实效,家长们不再“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从农村涌向城市,从郊区奔赴市中心。“自2017年起,我们已经连续3年真正实现了过去从未做到过的‘零择校’‘零借读’。” 陶西安坦言,“校际师资的优质和均衡是重要推手之一。”

  今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写道,“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强教先强师”,连云港教育人深知这一道理。2008年以来,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困境,该市打破常规,整合师资、教研、教科、基教等部门的骨干力量,创新成立“连云港市教育师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了多个纲领性文件,系统绘制了全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蓝图,并确定了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将教师分为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3支队伍,按照骨干、优秀、模范3个层级不断推进;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连云港市教育家型教师发展共同体、男幼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特殊教育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该市着眼于师资队伍建设,频出新招,招招过硬,招招见效,全市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该市共有省特级教师123名、正高级中学教师84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9名、市级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教师6075名。

  今年6月,连云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一支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全市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同时出台的《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通过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效益,每年动态核定教师编制数,连续3年每年净增1500名义务教育教师,3年净增4500名教师。

  陈中认为,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因此,该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精心锻造“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情怀厚重、业务水平精湛、师表形象良好”的一流教师队伍。

  “我们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逐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陈中说,“连云港将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激发校长干事创业活力,用3年时间在全市培育100名标兵校长、40名港城名校长,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