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凯发体育开户平台首页 > 前瞻项目

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以“博教育”培养“全儿童”-凯发体育开户平台

作者:王丽 发布时间:2024-04-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幼儿博物教育以儿童为本,基于生命,源自生活,朝向生态,达成生长,让儿童在无限广博的空间中亲历过程,感受世界之“博”,助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的项目实践研究中,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秉承“博教育、全儿童”的教育理念,聚焦儿童的核心素养和儿童的活动现场,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问题、生活经验,开发出丰富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儿童能够自主选择的、跨领域统整学习的课程体系。 

    

  感受思政之“博”,厚植爱国情感 

    

  走进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红色的教育,是一场革命传统的教育。为让儿童认识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本地红色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情感教育资源,构建适宜的红色博物教育课程。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大洪镇红色文化基地、海门博物馆等地,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气概,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幼儿园红色老物件展柜里摆放着磨破的草鞋、有洞的红军包、带着泥土的水壶等老物件,让孩子们感受红军战士艰苦的生活,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借助“红色体能游戏”,幼儿在幼儿园模拟情境中体验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的不易,在锻炼体能的同时,坚定了从小强身健体、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地大物博,民俗文化以族群为单位,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及广域性。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幼儿园“民俗博物”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聚焦各地民俗文化,从幼儿身边的海门、南通扩展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引导幼儿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让民俗文化深入儿童的内心,用幼儿能够理解的、适合的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个儿童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感受生活之“博”,发展实践技能 

    

  寻找发现。“博”有多、广、大,知道的多的意思,亦有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取得的意思。“物”是事物、内容、实质,在博物课程中具有“以儿童为中心,给儿童自主选择的机会”的丰富内涵。我们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幼儿会发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盖子,幼儿园有造型不一的楼梯,操场上有各不相同的地面……这些,都能够让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对比观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是幼儿必备的科学技能。在博物课程建设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在对“物”的对比分类中感受事物的广泛性。“箱包童博馆”里,幼儿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箱子收集到一起,与同伴一起观察、交流、对比,发现箱子在材质、大小和用途上的不同。“纽扣童博馆”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纽扣,以及多层次、多样性的辅助材料,孩子们在比一比、贴一贴、穿一穿等系列游戏活动中,获取不同的认知经验,激发探索的热情。 

  实践改造。我们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真实任务,并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风筝博物馆”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带领儿童就近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实地考察南通板鹞风筝。幼儿参观后,自己寻找材料、设计图纸,与同伴合作制作风筝,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风筝的千姿百态。这一过程,既体现“儿童”,又体现“博物”。通过动手实践,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不为空间所困,不受时间限制,和世界密切互动。儿童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体验世界,用双手去改变世界,亲历过程、感悟认知、丰富经验,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丰富多元的生长。 

    

  感受自然之“博”,拓展认知边界 

    

  挖掘教育资源。幼儿园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经过走访,我们发现海门区机关幼儿园附近有众多资源,可将其进一步开发形成人文资源课程和地域资源课程。幼儿园附近丰富的地域资源,成为“童博”课程的实践基地,如謇公湖植物园、凤城老街、绣品实践基地、张謇故里小镇……这些都是能够挖掘并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够带幼儿走进广博世界,获得有益的认知与发展。 

    

  延展活动空间。幼儿是带着原有的经验与认知进入学习状态的,他们的发展是基于原有水平的逐步提升。情境空间作为外在感官环境的呈现,能够促进儿童与空间环境的感官交互、情境交互和情感交互,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幼儿园里,各班通过改造活动环境,营造“大游戏场”氛围,使活动室、专用室和户外场所等都成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基地,实现活动空间的延展。海门区机关幼儿园从三个维度设立“童博馆”:“童博主题馆”,利用各专用活动室设置主题馆,如自然绘本馆、石头美工坊、树枝木工坊、城市建构馆等;“班级童博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童博馆”课程研究,分为自然类、工具类和材料类等;“童博活动区”,结合各活动区创设相应环境,如球类运动区、汽车游戏区和树枝造型馆等。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帮助幼儿无限拓展认知。 

  转变学习方式。大自然中的各种工具和材料都是儿童探究的对象,从交通工具、劳动工具、通信工具到生活材料、动植物生长等。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有一个“种子博物馆”,幼儿在这里不光只是“观察”,更多的是操作、实践、体验。幼儿在自主选择进行深度探究与学习感知的同时,欣赏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了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强调知识与生活结合、幼儿园与社会连接,以丰富的、跨领域的综合性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探究性的动手实践为学习方法,将知识和儿童生活进行连接、统整、融合。一方面注重儿童的亲历与实践,关注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关注统整,注重儿童的多元经验与全面发展,建构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帮助儿童幸福生长。 

  (作者系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发表于2023816日《江苏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月昭

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以“博教育”培养“全儿童”
发布时间:2024-04-15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王丽

幼儿博物教育以儿童为本,基于生命,源自生活,朝向生态,达成生长,让儿童在无限广博的空间中亲历过程,感受世界之“博”,助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的项目实践研究中,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秉承“博教育、全儿童”的教育理念,聚焦儿童的核心素养和儿童的活动现场,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问题、生活经验,开发出丰富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儿童能够自主选择的、跨领域统整学习的课程体系。 

    

  感受思政之“博”,厚植爱国情感 

    

  走进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红色的教育,是一场革命传统的教育。为让儿童认识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本地红色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情感教育资源,构建适宜的红色博物教育课程。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大洪镇红色文化基地、海门博物馆等地,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气概,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幼儿园红色老物件展柜里摆放着磨破的草鞋、有洞的红军包、带着泥土的水壶等老物件,让孩子们感受红军战士艰苦的生活,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借助“红色体能游戏”,幼儿在幼儿园模拟情境中体验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的不易,在锻炼体能的同时,坚定了从小强身健体、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地大物博,民俗文化以族群为单位,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及广域性。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幼儿园“民俗博物”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聚焦各地民俗文化,从幼儿身边的海门、南通扩展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引导幼儿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让民俗文化深入儿童的内心,用幼儿能够理解的、适合的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个儿童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感受生活之“博”,发展实践技能 

    

  寻找发现。“博”有多、广、大,知道的多的意思,亦有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取得的意思。“物”是事物、内容、实质,在博物课程中具有“以儿童为中心,给儿童自主选择的机会”的丰富内涵。我们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幼儿会发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盖子,幼儿园有造型不一的楼梯,操场上有各不相同的地面……这些,都能够让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对比观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是幼儿必备的科学技能。在博物课程建设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在对“物”的对比分类中感受事物的广泛性。“箱包童博馆”里,幼儿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箱子收集到一起,与同伴一起观察、交流、对比,发现箱子在材质、大小和用途上的不同。“纽扣童博馆”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纽扣,以及多层次、多样性的辅助材料,孩子们在比一比、贴一贴、穿一穿等系列游戏活动中,获取不同的认知经验,激发探索的热情。 

  实践改造。我们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真实任务,并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风筝博物馆”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带领儿童就近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实地考察南通板鹞风筝。幼儿参观后,自己寻找材料、设计图纸,与同伴合作制作风筝,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风筝的千姿百态。这一过程,既体现“儿童”,又体现“博物”。通过动手实践,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不为空间所困,不受时间限制,和世界密切互动。儿童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体验世界,用双手去改变世界,亲历过程、感悟认知、丰富经验,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丰富多元的生长。 

    

  感受自然之“博”,拓展认知边界 

    

  挖掘教育资源。幼儿园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经过走访,我们发现海门区机关幼儿园附近有众多资源,可将其进一步开发形成人文资源课程和地域资源课程。幼儿园附近丰富的地域资源,成为“童博”课程的实践基地,如謇公湖植物园、凤城老街、绣品实践基地、张謇故里小镇……这些都是能够挖掘并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够带幼儿走进广博世界,获得有益的认知与发展。 

    

  延展活动空间。幼儿是带着原有的经验与认知进入学习状态的,他们的发展是基于原有水平的逐步提升。情境空间作为外在感官环境的呈现,能够促进儿童与空间环境的感官交互、情境交互和情感交互,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幼儿园里,各班通过改造活动环境,营造“大游戏场”氛围,使活动室、专用室和户外场所等都成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基地,实现活动空间的延展。海门区机关幼儿园从三个维度设立“童博馆”:“童博主题馆”,利用各专用活动室设置主题馆,如自然绘本馆、石头美工坊、树枝木工坊、城市建构馆等;“班级童博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童博馆”课程研究,分为自然类、工具类和材料类等;“童博活动区”,结合各活动区创设相应环境,如球类运动区、汽车游戏区和树枝造型馆等。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帮助幼儿无限拓展认知。 

  转变学习方式。大自然中的各种工具和材料都是儿童探究的对象,从交通工具、劳动工具、通信工具到生活材料、动植物生长等。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有一个“种子博物馆”,幼儿在这里不光只是“观察”,更多的是操作、实践、体验。幼儿在自主选择进行深度探究与学习感知的同时,欣赏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了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强调知识与生活结合、幼儿园与社会连接,以丰富的、跨领域的综合性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探究性的动手实践为学习方法,将知识和儿童生活进行连接、统整、融合。一方面注重儿童的亲历与实践,关注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关注统整,注重儿童的多元经验与全面发展,建构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帮助儿童幸福生长。 

  (作者系南通市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发表于2023816日《江苏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月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