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是实现中学历史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江苏省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苏州市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深度发掘历史本身的教育价值,提出“时代性价值”的教学理念,重构历史学科价值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开展“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项目研究。在17年的探赜寻绎中,项目组成员突出“时代性价值”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从价值体系、课程内容、价值转化等方面全面建构指向“时代性价值”的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立足大历史观,建构整体性价值体系
2019年《人民教育》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苏州湾论坛”。“时代性价值”的江苏实践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高度关注。从“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到“我眼中的时代性价值”,“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项目组成员聚焦价值、贯通时代、问史寻人,反思当下历史教育中的“价值缺席”现象,倡导以“时代性价值”引领学生与伟大的事物相遇,帮助学生在历史与时代的嬗变中确立正确的价值理性,培养学生成为能正确进行价值选择、作出价值判断的时代新人。
聚焦价值立意“碎片化”、课程内容“偏学术化”、价值转化“泛娱乐化”等问题,项目组构建了“一核心、三思维、四内涵、24 立意”的“时代性价值”教育体系。“一核心”,即将“时代性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融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于历史叙事和评判中。“三思维”是正确理解和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维度,根据历史学科的特质,帮助学生带入“共识态思维”,审视“昔时态思维”,生成“现时态思维”。“四内涵”,即以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为内涵。“24 立意”是对“四内涵”的逻辑建构,是基于“四内涵”教育的学科表达:历史观下包括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历史趋势和历史意识等立意;民族观下包括多元一体、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平共处、尊重包容、和谐共生等立意;国家观下包括家国情怀、国家统一、制度自信、法治意识、责任担当和人类命运等立意;文化观下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等立意。
回归教学原点,探索教与学协同策略
教学的原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2018年3月,一次主题为“学生,教学的原点”的教学研讨活动成为“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项目研究的关键事件。国内知名历史教育专家任鹏杰的点评引起了项目组成员对教学原点问题的深度思考。项目组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教学转化、教学融合,找到了“时代性价值”教学深度建构的有效路径,提炼了历史课程四类价值和教学对策,形成以“价值判断”为主线、以“价值共生”为旨归的教与学协同策略。
突出价值判断主线,优化教学策略。项目组总结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四类不同价值及教学策略:针对“显性价值”,引导学生基于独立思考,认知体悟;针对“隐性价值”,引导学生基于问题驱动,诱导感悟;针对“冲突价值”,引导学生基于观点碰撞,协商领悟;针对“错误价值”,引导学生基于坦诚交流,反思觉悟。项目组在实践中归纳了以“价值立意、活动推进、学科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同情理解、史料实证、反思审辨”为主要路径的学习策略。
开展“学习设计”研究,落实学生立场。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项目组率先对新教材开展基于价值立意的“133学习设计”实践,全面推进国家课程改革的高质量实施,形成了“133学习设计”思路。1即“1个立意”,是统领学科价值导向的教学立意。3是“3项对比”“3类活动”——“3项对比”即新旧课标对比、新旧教材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3类活动”即课堂学习活动、课后作业活动、学期探究活动。通过“133学习设计”,师生共同研讨,经历价值判断,实现价值共生,从而将“时代性价值”的建构切实落实在常态历史学习中。
拓宽学科外延,创建实践性育人场域
“把历史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主题活动相结合,对于我来讲是第一次。我们最终选择了‘青春会客厅’新闻访谈的形式……对五四精神的讨论也增强了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吴江高级中学刚毕业的学生仲兴宇这样回顾了她在高中期间的一次历史探究作业,这是她第一次体验到历史作业原来不只是“材料问题”,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项目组始终坚持遵循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合、整合、融合”的梯度走向,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做历史”学习活动。
多学科联合,让“做历史”有底色。项目组超越历史的学科版图,梳理开发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主题,例如“经济全球化”“物理学史”“一带一路”“地理大发现与物种大交换”等;开展多学科联袂教研、同题异构、联合教学,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充分挖掘多课程思政功能,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素养养成和价值生成。
多学科整合,让“做历史”有景色。项目组从历史学科出发,用“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来整合其他学科,为学生在跨学科的场景和内容架构上重构历史提供可能,实现基于历史的跨学科意义建构,体现历史对人生成长的价值意义。项目组开发了“做历史”活动菜单42个,创生了覆盖高一新教材全课时的“做历史”探究作业53项,通过“做历史”的实践探究,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真实经验和价值体验。吴江82名学生的历史学习感悟被全国历史教育主流期刊刊发。项目组还组织全省30余所高中的283名学生完成《问史·探究——高中生“做历史”创新作业》,并成功出版,为“双减”背景下普通高中开展作业创新、评价改革作出有益探索。
多场域融合,让“做历史”有特色。项目组充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档案馆等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公众史学”社会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如生活史表演、历史主题辩论、博物馆教学实践、党史和公益课程开发等。2021年,项目组参与协助黎里古镇策划开发的红色文旅路线,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
一系列“做历史”实践探究活动,契合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型的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展现学生个性特长、提升综合素养提供了可能。学生们从历史的知识场走向生活的实践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价值立场。
(石晓健系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党委书记,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唐琴系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原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苏州市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发表于2023年6月14日《江苏教育报》)